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研究

2021/06/22

近20多年来,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异常迅速,各大院校几乎无一例外地开设了英语专业,真可谓盛极一时,其中师范类英语专业也成为大热门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居于前列。近几年英语专业的招生人数虽然并没有明显下降的趋势,但是学生的整体就业形势却出现了极大反差。其实,在英语专业欣欣向荣的景象背后,已经逐渐出现了一个非常尴尬的社会供求关系的转变——供不应求、供过于求、供非所求,矛盾也日益加剧,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真正的市场需求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毕业生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知识结构单一,复合性英语专业人才奇缺,给英语专业今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近五年来,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主要集中在教育体系、中外合资市场。英语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定位方向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虽然目前全国范围内初高中教师数量趋向饱和,但是对于基本功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还是有较高需求,这一就业方向大多被往届的毕业生占据,应届毕业生并没有多少机会,这就迫使应届毕业生作出其他选择。专业水平在本学年前10%—20%的应届毕业生选择了考研,暂时推迟这种没有理想就业机会的矛盾。专业水平稍差的则不得不投向非重点初高中或者小学以及一些民办的初级或幼儿英语培训机构,当然还有一些选择了转行或者待业,就业道路困难重重[1]。

比较而言,非师范类英语专业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就业市场对高端外语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供不应求,特别是具有理工背景或商业经验的英语专业学生非常受欢迎,比如科技英语专业、商务英语专业、翻译专业。虽然也有一部分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尝试投向非师范类市场,但是他们与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相差甚远,虽然可以做些与翻译相关的工作,但是不具备专业翻译素质,翻译技巧生硬,达不到要求。由于经贸的相关知识几乎为零,再加上英语语言交际沟通和学习应变能力也不突出,很多机会对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来说,不是望而却步,就是竹篮打水[2]。

二、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第一,英语专业毕业生过多,而社会需求减少。在20世纪末,我国进行了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为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实施大规模的扩招,毕业生数量猛增。与此同时,我国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使得我国人口数量在减少。

第二,教育资源不平等。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加快,许多农民从农村涌向城市,很多城镇、农村的中小学已经合并或关闭。而城市的中小学面对突增的大量学生,采取的多是增加班额,而不是增加班级,所以对教师的需求量并没有增加太多。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和农村、大城市和偏远地区教师的福利待遇等各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也使很多教师,包括应届毕业生都选择在城市找工作,人才竞争激烈,供大于求。而相对偏远的地方却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师资缺乏,供不应求。

第三,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复合性差,知识结构单一。很多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只掌握了一些英语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学能力和经验却非常有限。除此之外,“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的基本技能并不突出,人文底蕴、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缺乏,对其他专业门类知识几乎没有了解,很像一群“只会用一条腿爬山的人”[3]。

第四,竞争意识不足。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很多毕业生缺乏自信心和勇气,社会阴暗面心理增强,被动消极,认为想要找到好工作必须靠社会关系。

第五,“求稳定、专业对口”的就业思想陈旧。很多毕业生不愿意面对现实,对工作过于理想化。很多人仍然追求公办院校或者事业单位带编制的工作岗位,试图规避任何带有风险的工作,从而放弃了许多就业的机会。还有一些毕业生孤注一掷地选择英语教育领域,一定要找一个专业对口的工作,不想也不敢跨行就业。

三、师范类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应对策略

对以上师范类英语专业就业困难的分析显示,解决这一难题必然涉及三个方面:国家、学校、学生个人。三者必须积极配合,共同采取具有针对性、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改革,才能应对当前的就业难题。

1.国家要加强对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的调控和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较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国家应该实事求是地高度关注师范专业的发展和问题,制定积极的、科学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就业市场的宏观调控,才能应对和解决目前这种供大于求、供非所求的尴尬供求关系的问题。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策略探究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