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培养改革实践

2021/06/13

中医医史文献是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医学进行研究的复合型、交叉型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史、中医文献、中医文化及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等。中医医史文献是中医学下属各个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建立与发展的基础,在中医学术的发展过程中,医史文献始终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具有登堂入室之功。中医医史文献专业(以下或简称“医史文献专业”)兼顾中医基础研究、医史文献整理与临床实践,是中医学最早授予硕士学位的专业之一,是传统中医教育的骨干专业。中医名家任应秋以及国医大师张灿玾、班秀文、李今庸等前贤都是一直根植于医史文献领域的中医临床大家,在医学文献整理、医药文化传播、中医临床实践领域均取得了非凡业绩,作出了重要贡献。

数十年以来,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的职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医临床两方面,这种局面直到近期才有所改变。2013年至2016年,为了加强我国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深化医学卫生体制和医学教育改革,《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先后发布。两个关于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下或简称“医师规培制度”)意见的出台并付诸实施,形成了医学专业教育的新形势。医师规培制度实施以来,对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中医学学科下属的医史文献专业,是培养中医文献类研究生的唯一专业,只招收学术学位型研究生,在医师规培制度的影响下,该专业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就业均出现了新情况。本文以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的人才培养和职业发展为视角,结合近几年国内中医药院校该专业的研究生培养现状与面临问题,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探讨本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对策和改革实践效果。

1 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中医医史文献是大多数中医药院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本专业主要在研究生层次进行招生与培养。中医药院校结合传统教育方式和现代教育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理论知识、较强科研能力和较高人文素养的医史文献领域研究人才,为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才保障。伴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步伐,特别是医师规培制度实施的新形势下,近年来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教育在招生培养、就业发展方面出现了一些新情况。

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中医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培养教育走过了由鼎盛到平稳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前期是该专业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鼎盛时期,突出表现在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时间早、招生数量多、毕业生就业范围广等方面。此后,随着中医学其他学科专业的快速发展和专业分类细化,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规模逐渐减少,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入平稳期。2015年之前,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长时间存在生源短缺、培养规模偏小、培养模式单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1]。2015年以后,随着医师规培制度的正式实施,医史文献专业只招收学术学位型研究生,本专业研究生遇到在学期间无法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以下简称“医师规培证”)的新问题,在中医临床发展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专业吸引力进一步降低。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对本专业研究生培养教育影响较大。

近期,笔者所在团队通过访谈专业负责人、研究生导师等形式,对全国10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包括上海、南京、广州、成都以及山东、河南、江西、陕西、福建、广西等地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专业研究生培养教育情况作了调研,内容包括2016—2020年各中医药院校该专业每年硕士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与生源情况、主持科研项目、发表论文、获国家奖学金和优秀学位论文、在学年限、毕业生就业意愿与实际去向等。

1.1 招生培养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近五年各校医史文献专业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数量少则1人,多的不超过21人,多数学校为6~8人,约占全校当年硕士生招生总数的1%;生源不够稳定,第一志愿生源约占55%,从校内其他专业或校外调剂生源约占45%,但有的学校超过80%的生源来自调剂。该专业申报研究生创新项目难度较大,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研究生获得过省级创新训练项目,大多数研究生是以参与导师项目的方式进行科研实践。本专业研究生都能按照学校相关培养要求发表学术论文,还有多人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但是在学术上很少形成较有影响的创新点。在获奖方面,10所院校仅有5人获得国家奖学金,12人获校级以上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在校内各专业占比较低。在就业意向上,部分研究生希望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总体上对本专业的认同感不高、归属感不强。总的来说,各中医药院校的医史文献专业均属于小众型专业,招生与培养难度相对较大,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

上一篇:护理不良事件对护理实习生心理及就业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