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安全的技术保障

2021/02/25

2014年,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专门成立了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技术支持团队,并分别在筹备阶段、排查阶段、实施阶段做了相应工作。技术支持团队在典型区域进行摸底调研,以贵州的调研结果为基础,编制了《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并在7个示范省建立风险评估数据库,形成了从国省道到干线公路的风险地图。

技术层面的跨越

2015年初,交通运输部下发了《现有公路实施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方案》,颁布了《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实施技术指南(试行)》,对全国的实施工作做出了总体部署和安排。

安防工程相较于2004年启动的公路安全保障工程(简称“安保工程”),在技术层面,有了很大跨越,主要采用的技术为评估技术,即聚焦道路风险因素。根据事故成因,共选取73项诱发事故的危险因素,并分析、建立风险评估模型,通过风险评估模型,形成高风险路段的数据库和高风险路段地图。

针对事故风险、设施风险,评估技术还给出了分类、分级的处置对策。在设计施工和验收阶段,通过评估技术,实现风险管控,并形成闭环处置,这是评估技术的路径。

安保工程是由安防工程升级演化而来,从技术层面来看,从针对隐患的处置技术上升为聚焦事故风险的整治技术,做到从事后处置到事前预控、预防。前期的安防工程,主要以事故为出发点,聚焦的是隐患,过多关注的是标准、规范的符合性和事故的直接成因。由于缺少事故致因的分析,导致管控措施不全面。

车辆偏离车道驶出路外的风险致因有很多,包括路线的弯道半径、送坡的坡度、路面路基的宽度、路面摩擦系数、路面横坡的坡度、路面摩擦力等,此外,还包括路侧环境的干扰,即是否有行人、是否有广告等。

仅聚焦公路护栏设施问题,并不能根除同类事故,不能把事故从事后的整治变成事前的预防。而安防工程整治技术,从聚焦隐患的整治变为聚焦事故的风险评估,做到从被动向主动转变,这是技术层面的跨越。

降低风险的技术手段

首先,因为我国特有的双向单车道混合交通问题、车辆速度差问题,很多超车需求难以满足。如何合理诱导交通需求变堵为疏?推荐采用“2+1”的车道布局,即间隔提供超车车道,满足双向超车需求。通过相应的课题研究,“2+1”车道,可实现一升一降——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违章率和事故率下降。

其次,针对我国山区公路指标低、行车速度快、事故风险高等问题,主要采取区间法规限速,即在局部点段设置速度管理模式,同时辅加一些图形化的限速诱导和限速警告标志,合理规范驾驶员的驾驶行为。

再次,聚焦平交口。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的平交口是最大事故隐患点,占事故总量的60%,导致事故高发共有几大原因。

交叉口面积过大。主要表现为交叉口车流速度快、行人难以一次性通过交叉口,被撞风险增加。此外,交叉口面积过大,还会导致车辆行驶轨迹不规范、冲突区域不确定等。处置方案可将大型交叉口的标线岛变为实体岛,减少交叉口面积。

丁字形交叉口冲突。很多丁字形交叉口都是三角形区划,将原来的一个冲突区域划分为三个冲突区域,而且增加了迎面相撞的风险。这类交叉口整治过程中,可通过实体岛规划车流轨迹,明确路权,避免恶性事故。

Y形交叉口、异形交叉口风险。因Y形交叉口角度小,车辆行驶轨迹困难,推荐使用现代环岛处置方式,将交织的冲突分流,规避事故风险。如果执行交通量比较大,推荐因地制宜的将平面立交改为简易立交,避免执行交通冲突。

穿城镇路段的处置技术

普通国省干线公路沿线村庄密集,穿城镇路段非常多,道路街道化严重,路侧停车,平交口接入口多,行人、非机动车干扰主路通行,是安防工程整治的重点。针对此类问题,在无法改线情况下,应设置警告标志、限速标志,提醒驾驶员道路环境的变化。在控制横向干扰过程中,接入口比较密集的区域,可通过修建铺路,解决接入口归并问题,实行路宅分离;机非混行密集区域,可通过优化横轴线布局,保证道路功能。

对于行人过街问题,尤其是一级公路的行人过街,可采取二次过街方式,并加大停车线与人行过街线的间距,增加缓冲距离,做好限速控制。

上一篇:浅谈交通战备应急保障工作的建设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