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_“蹲族”生成机理与引导策略

2021/10/26
文章目录

一、“蹲族”群体画像

(一)不愿“将就”的择业态度

(二)防御型自救的价值观念

(三)无欲无求的生活方式

二、“蹲族”群体特征

(一)多元化信息导致职业梦想式微

(二)呵护型培养导致抗压能力匮乏

(三)习得性无助导致主观能动性缺失

三、“蹲族”的生成机理

(一)社会环境引导性偏差

    1.社会阶层跃迁受限。

    2.企业加班文化盛行。

    3.网络催生群体认同。

(二)高校育人导向性错位

    1.育人导向与社会需求脱节。

    2.知识传授与择业需求偏离。

    3.职业引导与生涯需求缺位。

(三)家庭支持根源性缺失

    1.高期待下的低反馈。

    2.多支持下的少追求。

    3.强差异下的弱扶持。

(四)个体欲望反差化呈现

    1.物质要求低欲望。

    2.精神追求低欲望。

    3.现状突破低欲望。

四、从“蹲”到“站”的引导策略

(一)优化社会环境,催生意识觉醒

    1.积极构建良性社会认知。

    2.合理汲取优质网络文化。

    3.科学设置切实的人生目标。

(二)构建育人空间,激发内生动力

    1.对接社会需求。

    2.规划职业生涯。

    3.共建实习平台。

(三)厚植家国情怀,建立文化自信

    1.勇担时代使命。

    2.激发奋进潜能。

    3.培育抗挫意识。

文章摘要:"蹲族"有着"一手好牌",却因多元化信息导致职业梦想式微、呵护型培养导致抗压能力匮乏、习得性无助导致主观能动缺失,作为一种新兴青年族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社会环境引导性偏差、高校育人导向性错位、家庭支持根源性缺失和个体欲望反差化呈现等均为青年选择"蹲"下的主要原因,从"蹲"到"站"的引导需要我们从社会环境、育人空间、内生动力等方面多维协同。

文章关键词:

论文DOI:10.13585/j.cnki.gxfdyxk.2021.05.004

论文分类号:G641

上一篇:高等教育论文_安徽中医药大学四个“下功夫”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