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视角下的职业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2021/07/15

一 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汇入就业大军,成为其中的重要群体。近年以来,为更好地支持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出台了大量的政策规定,积极完善就业政策体系,优化就业结构等。研究者们发现,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受到外部社会条件、就业政策与环境的影响,大学生自身的素质条件和综合能力状况也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在当前的疫情突发形势下,依托于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支持的新型就业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增加了就业的灵活性。但依然无法撼动大学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较高的职业素养是有效提升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更好地把握就业机会和时代机遇,并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稳和更远的根本性保障。

二 职业素养的内涵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研究,诸多学者在关于大学生的就业研究中提出了职业素养定义,许亚琼在《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一文中,通过对比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的不同,对职业素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职业素养是在特定的职业情境中,通过具体职业行动得以体现的,因此能力、知识和技能自然成为其发挥时不能缺少的因素[1]。”张雅、许南在《“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与提升途径》中指出,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转化的要求和规范,是职业人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2]”。并将职业素养的内容概括为“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习惯和职业技能”等[2]。任雁敏在《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一文中指出,“所谓职业素养,就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指劳动者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在职业生涯中表现并发挥作用的相关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内容[3]。”刘兰明在《关注职业素养教育 打造安身立命之本》中对职业素养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职业理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方面内容[4]”。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5]。”

概括来看,从业者的职业素养通常是指其在职业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自身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尽管具体到不同的职业所要求的职业规范与业界行规各有不同,但职业素养在内容构成上体现出来的要求却基本一致,主要的内容可以归结为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技能和职业情感、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是自身多元能力与素质的聚合。实际工作中,职业素养较高的大学生从业者能够在自身职业能力的基础上,更加有效地调动和运用自身综合素质,在对职能工作和职责任务的了解与适应过程中,促进自身职业能力的提升和深化,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职业水平以掌控和完成本职工作,取得更高品质的工作成果和更满意、理想的工作业绩;而职业素养偏低的从业者则常常是达不到预期的工作效果,在工作中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可见,在从业者的职业技能水平相近的情况下,由于职业素养水平的不同,可能会导致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或是工作结果上有较大的差距。由此,职业素养在提升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促进其稳定就业、更高质量就业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正如谢纳泽在《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多维路径探析》一文中所说,“职业素养作为一种综合品质,能很好地衡量从业者能否适应、胜任所从事的职业和岗位要求,是一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6]。”

新时期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在进行择业、就业时跟就业市场直接面对的方式,既有利于提升大学毕业生择业、就业的主观能动性,又为应聘单位找到合适人才增添了筹码。作为从业者就业竞争中的关键性要素,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状况变得格外重要。由于受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累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决定了从业者的职业素养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动态发展性。从业者在对与任务效果密切关联的多个要素调动与整合运用中,其职业思维、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习惯等,必然会随着从业者的学习积累、工作阅历的沉淀和升华而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其职业素养在后天的学习培养中达成完善和提升,而提升后较高水平的职业素养返回来又为从业者的职业竞争提供更强大的助力和支持。

上一篇:实施乡村振兴注重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工作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