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现状的三点三段式护理学研究生培养模
2021/04/25“健康中国2030”提出“加强包括护理、助产、康复、心理健康在内的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护理学是一门应用型、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该战略对培养高层次的护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于2007年开始培养护理学术型研究生,截至目前,共毕业10届护理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47人。据2017年毕业生问卷调查显示:65%的学生仍然在医院工作,学生毕业后出现临床实践相对缺乏、不能运用知识解决临床问题,在疲于工作的同时、科研能力得不到加强、创新能力差等问题。通过学生调研和教师反馈,目前培养模式中存在支持科研思维课程较少、科研活动不够丰富、临床实践不合理、考核评价不够完善、学生研究课题缺乏创新性、实用性不强等方面问题,这些问题均影响高层次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1护理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
1.1 科研平台较低,研究生科研能力相对较弱 护理学科相对其他学科起步较晚,护理学研究生的学术交流平台不够高,教育环境相对封闭[1-4],与国内外著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机会也较少,导致研究生的学术视野较为狭窄,因缺少不同领域的融合交流,学生对学科发展前沿不了解,在护理科研方面对导师依赖性大,学生科研能力相对较弱。
1.2 理论与实践割裂,学生临床实践能力欠缺,影响学生就业 护理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临床实践活动仅有3个月,在有限的临床实践活动中极少有医院和社区针对研究生的专业发展潜能给予系统、规范的临床实践能力培训[5-6]。部分带教老师在护理研究生的临床学习中具有一定的不规范和盲目性,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影响,临床实践能力要求不明确、培养模式不清晰[7-10],导致部分毕业生到医院就业后不能适应临床工作的要求。
1.3 人才培养途径过窄,学生创新能力不强 受传统护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部分护理研究生学习主动性欠缺[11-12],在临床实践中不善于捕捉学习机会,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未知和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较为欠缺。本科阶段论文写作方面的训练不足,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不能结合临床实际去发现问题,没有创新意识。
2护理研究生“三点、三段式”培养模式的建立
根据护理研究生就业情况、发展前景及社会需求,以“三点、三段式”改革护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使护理研究生毕业后尽快融入临床,形成护理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循环,向社会输送高层次护理人才。“三点”即科研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段”即课程学习阶段、临床实践阶段、学位论文阶段构建护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提升护理研究生培养质量。
2.1 以“科研能力”提升为主的第一阶段 ①修改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原有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增加了实用型新课程,学生除学习护理、医学相关知识外,增加医学科研方法、医学统计学(学时数由原来32学时增加到64学时)、循证护理学相关课程[13-15],开设基于行动研究法的临床护理研究专题系列讲座,引导学生运用科学、辩证的思维探讨临床护理研究方法,为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奠定基础。②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英文文献分享”活动,增加学生查阅文献、搜集信息内容安排,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相关的学术领域的研究前沿动态,通过外文文献图文并茂的解读,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目的、方法、讨论、结果、结论等方面做了详细的阐述,将自己专业基础与外语水平相结合,拓展科研思路,提升科研水平。③举办“基础医学方法实验”培训班,学习基础医学实验操作,邀请统计学专业教师就学生学位论文中样本量选择和统计方法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避免出现统计学问题。每学期安排临床专业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方法讲座,注重护理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和实践性、应用性。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课题分享、学术沙龙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拓展研究生学术视野,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开拓科研思维,巩固科研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科研能力。
2.2 以“临床实践”提升为主线的第二阶段 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双方受益、互惠多赢”的紧密型护教协同机制,学校-医院-社区共同研究制订护理研究生临床实践方案,构建“临床能力实践课程”。除规定的临床3个月实践外,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共同为学生科学规划制定与研究课题紧密相关的实践课程学习流程,从自我分析—护理评估—能力测评—专业发展途径—行动策略,完善临床实践培养模式,实施动态测评,确保学生临床实践培养的提升。学院和就业中心指导老师鼓励护理学术型研究生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走进临床,树立“临床意识”[16-17],培养学生兼顾临床发展的责任心,邀请回校的博士和优秀护理工作者到校讲座,加强人文教育,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
上一篇: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就业状况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