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视角下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2020/12/29

0 引言

医学人才是我国医疗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国内医学教育模式发展已经实现了以学科为基础模式和以问题为基础模式转变为以系统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改革阶段。明确指出医学生岗位胜任力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导向。新的医学教育理念层出不穷,但始终都离不开医学教育认证标准这一规范“指挥棒”。

医学教育认证是指由指定的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院校或培训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的外部质量评价机制[1]。临床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作为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和指挥棒,是保障和推动医学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2016年我国修订实施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2016版)》,对建立健全医学教育质量评估与认证制度有着深远的影响。

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涵了不同层次和维度的影响因素。探讨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临床教学以及质量评价的影响,对于推进临床教学质量评价改革、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的要求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临床毕业生的要求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临床操作、职业道德、医患关系、临床思维、基础理论、学习能力[2]。将学生培养为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素质完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强调临床毕业生要有终身学习能力,提倡教学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促进医学生全面发展。

2 影响临床医学本科教育质量的若干因素

2.1“入口关”——专业认证理念在培养方案的贯彻度不高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强调临床专业医学生必须扎实掌握的临床理论知识与具备的临床操作能力。同时就医学人文素养、职业发展规划、医德医风培育、医患沟通能力也提出了要求,着重强调培养目标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3]。但目前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还不够落地生根,临床医学培养方案还没有完全树立“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学生服务对象和人才定位还不够明确。

2.2“过程关”——教学管理体制的融合度不高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医学院校必须明确阐述管理结构,界定管理职能,建立大学、医学院及附属医院之间的有效管理机制,确保医教研的协调发展。”笔者通过省内多家医学院校,直属和非直属附属医院调研,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级本科教育和五年级本科教育阶段在学生管理、师资建设、临床教学督导等工作会不同程度的出现管理部门职能不明确,多头指挥,越权指挥,导致了学生事务工作满意度降低,临床教学管理工作效能下降,不能很好的保障临床教学质量。

2.3“出口关”——用人单位满意度不高

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学生能力在毕业时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要求。学生评价质量体系不够健全,高年级及临床本科毕业生对本科教育的建议和意见利用的不多。学生毕业能力的评估还不能做到精准对接,用人单位满意度还没有作为培养质量评价的主要依据。

3 临床医学本科教育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3.1科学制定培养方案,理顺教管机制

在高校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指引下,围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树立“学生中心”的教育观,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在制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大纲等过程中贯彻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时俱进,进一步修订临床实践教学大纲,强调从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转变,保障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能够贯彻落实到培养方案[4]。进一步完善临床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优化临床教学资源的配置,建立师资带教准入制,加大激励力度,提高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医学高等院校教学管理体制。

加强医教研“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反哺医疗,医学院校教管人员要转变观念,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转变。积极倡导鼓励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院校教育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培育和科研知识的积累,医院要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时刻以培训练习作为提升临床技能水平的重要抓手,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通过岗前培训、理论课、教学查房、病例讨论、临床模拟教学等教学活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着重培育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岗位胜任力。

上一篇:温区急进高寒地区血液保障重点问题的探讨*
下一篇:没有了

Top